虽说他们不要沈淮之帮忙,但沈淮之也不好这样就走,干脆挽起袖子去打扫院子和两间侧屋了,屋子许久不住人,墙上到处是蜘蛛网,还有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儿,先把这些难打扫的处理了,剩下修补房顶落的灰尘,再打扫起来就很方便。
沈淮之都只有个打扫的活计,林樾就更不用说了,在四周转悠一圈就回家去了,村里人好心帮忙修补房屋,凿墙开窗,不仅不收钱,还不用沈家出东西,总该有一顿饭吃,不说多好,至少得吃饱,留下来帮忙的人不少,做饭菜也需要功夫,这会儿回去做饭正合适。
留下来帮忙的汉子都是干活儿的老手,果不其然,一个下午就收拾出来了,李木匠还送了一个现打的窗柩过来,直接就安上了,剩下的就是贴窗户纸,等林樾明日去镇上顺带买了,明晚就能贴上。
镇子上卖的窗户纸是谷皮纸,价钱便宜,粗糙厚密的韧皮纸,用木棍都很难捅破,上头还浸了桐油,足够遮风挡雨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谷皮纸颜色偏深,白天也不怎么透光,但因为窗户是可以整扇打开的,所以这一点儿缺点也不算什么。
次日清晨,沈淮之就去了老高秀才家,他开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开蒙所用的书籍,虽说还记得七七八八,但他总担心遗漏了哪个,得再去找老师看看,而且其中有几本书他手上是没有的,得找老师借来誉抄。
他脚程快,太阳刚升起,他就进了高家的院门,老高秀才的儿子在镇上做工,这会儿家里只有卧床的老高秀才和正在读书的高承望。
自从得了沈淮之中秀才的好消息,老高秀才的精神头也好了不少,这些日子偶尔也能下床走动走动,这次沈淮之再来,为的还是开私塾的事儿,老高秀才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要不是他孙子高承望拦着,愣是要自己杵着拐杖去给沈淮之拿书。
“爷爷,您跟我淮之师兄坐着说说话,家里的书在那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现在就去拿。”
老高秀才一想也是,他年岁大了,眼睛也不大好,别再给拿漏了,“咳,咳咳,那你快去,快些去,别让你师兄等久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
高承望走后,老高秀才才对沈淮之道:“淮之,你愿意办私塾,对你们村,对附近几个村都是好事儿,但你的学业万万不可荒废,正经考个举人才是要事。”
沈淮之自然点头,又将当日与沈广初说的话再说了一遍,老高秀才这才放下心。
片刻,高承望就抱着一摞书出来了,“师兄,开蒙会用到的书都在这里了,你拿好。”
沈淮之接过后翻看了一遍,把其中自己有的五本书挑出来还给高承望,随后才拿起剩下的书,说道:“这几本书我家里都没有,此番先借回去,等我誉抄完就还回来。”
书籍都是传家的东西,老高秀才也没拒绝,只让高承望挑出其中两本,“这两本,是你师弟的誉抄本,不必还回来了,剩下的你也别急,先用着就是,等明年后年再还也使得。”
师徒三人又说了会话,直到老高秀才精神不济,沈怀之才和师弟一起将老高秀才扶回卧房,随后便告辞离开了,出榆水村前还去了一趟林家,可惜家里一个人也没在,应当是都下地干活了。
家里林樾正在招待客人,他原想着今天要和沈凌之一起去镇上,没想到刚出门,家里就来了客,说是来打听私塾的,最后只得沈凌之一个人去镇上,他留在家里招待客人,仅一早上就接待了两波客人,还是不同村子的。
想来是沈广初昨儿就开始找附近几个村的村长说过,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一连几日,家里都有人上门来问私塾之事,连距离镇子最近的桃花村都有人来了,不过后面就是沈淮之自己招待的了。
不过问的人虽多,但一直到九月中旬,真正确定下来的也不过十个,这十个里还有一半儿是第一天临水村的人就帮忙问过的。
其间甚至还来了一个临镇的人,说是看中沈淮之的才学,想把家里的两个小子都送私塾读书,因距离较远,所以希望能住在沈家,除了束脩,再另外给食宿的费用。
沈淮之和林樾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这人,家里地方不大,还有沈凌之这个待嫁的哥儿,而且林樾年纪也不大,这两个小子又都是十来岁,没两年就能说亲的人,若是住在家里,难免有些风声,再者,实在也不缺这两个学生。
因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人来,林樾又分别找李木匠和沈篾匠再定了两套桌椅做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