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兄如何看?
听高履行如此问,众人都看了过来,李善推辞道:军国大事,有幸聆听,怎敢妄言。
长孙某是长孙顺德的长子,向来倨傲,而且又比长孙冲等人长了一辈,嘲讽道:东山寺向来精修闭口禅。
长孙冲、高履行均面有不渝之色,这件事在秦王府不是秘密,多有人知晓。
李善只笑了笑,并没有接口……自己这段时日露脸露的够多了,没必要再发光发彩,难不成还怕隔壁察觉不到?
长孙某还要开口,外间有下人禀报,适才来报,隔壁裴家娘子有弄璋之喜。
裴相孙子……不不,是外孙。
不容易啊。
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中,长孙冲摘下腰间玉佩递过去,笑道:待得满月,必上门恭贺,这块玉佩送过去吧。
所谓弄璋之喜,本就是指玉器。
倒是没听说过如此报喜……李善低低笑道。
隔壁座的李楷担忧的看了眼过来,一般来说,报喜都是以夫家为主,而今日却是以女方为主。
李善举杯笑道:德谋兄,且尽饮……裴家娘子,裴家娘子……想必他日子也不好过。
李楷陪了一杯,默不作声,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李家裴氏,裴家娘子是未出阁的称呼,这隐隐有贬低李德武的意味。
去年破镜重圆也是长安高门大户议论的重点话题,一番议论后,长孙某看向了李善,李兄还要修闭口禅?
李善冷笑两声,摇了摇案上的空酒坛,长孙兄,酒可尽饮否?
下人立即送来了一坛酒,李善自斟自饮,又是三碗酒下肚,脸颊微红,手撑着席榻起身,踉跄几步,似倒非倒。
是战是和,此为军国大事,何能一言决之?
但此等大事,谋划已久,如今倒是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李善俯身端起酒碗,脚步摇晃,突厥年年南下,为何今岁大举入寇?
可是因为河北刘黑闼复起?高履行高声问。
正是如此。李善晃晃悠悠走到长孙某席前,刘黑闼复起已近两月,但关中并无出兵之意,且圣人调齐王回关中,此为何意?
洛水大战,刘黑闼率千余残部北逃,如今复起,必有突厥插手。
李善一口饮尽碗中三勒浆,李楷脱口而出,突厥万骑入河北……两个月前,已窥突厥有大举南下之意。
秋风未动蝉先觉……李善又倒了碗酒,贵人早已窥见此时,所以按兵不动,收敛兵力,以备突厥。
去岁末购粮,四钱斗米,而两个月前,斗米涨至六钱,如今已至八九钱。
高履行一拍桌案,醒悟道:必是朝中储粮以备战。
还记得上次在酒楼,何人提起……李大恩……李善已然有些口齿不清了。
李大恩?长孙冲听得懵里懵懂。
定襄郡王李大恩,上奏突厥饥荒,可击苑君璋,可惜败北身亡。李楷朗声道:所以,今岁秋时突厥大举南下,乃必然之事。
厅内一时寂静下来,在座的虽然都是年轻一辈,但都是世家子弟,知道李善虽然酒醉,但说出的话前后条理明晰,逻辑无错。
高履行暗暗心惊,如此人物,真不愧秦王赞许。
长孙某呆呆的想了半天,突然问:是战是和?
噗通。
李善终于支持不住坐倒在地上,勉强睁开朦胧睡眼,能战方能和,以战迫和……
李兄,李兄?
李楷疾步赶过去正要扶起李善,后者已然睡倒,喃喃道:我醉欲眠君且去……
第六十章 怎么哪儿都有你?
承乾殿。
刚刚从两仪殿议事回来的李世民,用古怪的眼神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长孙无忌。
突厥自恃兵强马壮,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复来,如之奈何?
而今之计,不如击之,胜而后和,以战迫和,则恩威兼著矣。
一旁的高士廉强忍笑意,而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均点头大赞。
此举既彰武力,又无倾覆之危。杜如晦拱手道:辅机此策得当,还请殿下细思。
以战迫和,在后世不是什么新奇的招数,即使在古代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策略。
但在突厥大举南下,朝中文武瑟瑟发抖的时候,选择以战迫和,是需要敏锐的眼力和惊人的判断力的。
说到底,李善是在嘴炮……当然了,他也是根据历史实情分析后嘴炮的。
毕竟历史上再过几年还有个渭水之盟,而李唐也坚持到了那个时候,而且还擒杀刘黑闼,显然突厥这次未能攻灭李唐,但也没实力大损,很可能是以和罢战。
李世民的眼神更古怪了,踌躇半响才笑道:若不是孤脚步不停从两仪殿回来,还以为你们能私通起居。
', '>')('起居就是起居官,皇帝干什么,起居官都会在场……今日议军国大事,起居官自然必不可少。
安静了片刻后,房玄龄难得不顾仪态的咧嘴问:今日议事亦如此?
李世民忍笑点头,几乎一模一样。
辅机,为何前几日不言?
为何今日突然提议?
长孙无忌有点难堪,脸色发黑闭嘴不言,一旁的高士廉咳嗽两声,不过小辈胡言乱语,偶尔中靶,殿下见笑了。
小辈?李世民饶有兴致的问:长孙冲?高履行?
高士廉看了眼脸色愈发黑的外甥,视线移开才轻声道:昨日东山寺李善赴宴长孙府,席间……
辅机?李世民诧异的看着长孙无忌,他很清楚大舅子对李善的态度。
房玄龄低声将前几日那事说了一遍,笑道:殿下赞其文武双全,这也罢了,但如此义举,必能传世。
李世民对长孙冲也颇为重视,责备道:此事孤居然不知晓,为何隐瞒?
如今国事为重,辅机何以敢以私事烦扰殿下。高士廉笑道:大郎登门致谢,昨日又请李善赴宴,已然冰释前嫌。
杜如晦听得不耐烦,将话题拉回来,昨日席间,何人之言?
沉默了片刻,看了看神色诡异的舅父,长孙无忌闭上眼,李善。
李世民哑然失笑,细细问起。
看外甥实在不想开口,高士廉笑着将经过讲述了一遍,不过醉酒乱言,不料恰中上意。
的确醉酒,但绝非乱言。杜如晦断然道:此子心思深沉,若不醉酒,这番话难以出口。
房玄龄点头道:仅因粮价升腾,未出兵河北,召齐王率军回关中……便断定朝中早有备战之意,此子果然胸有韬略。
高士廉笑道:昨日其醉酒而言,秋风未动蝉先觉。
秋风未动蝉先觉?李世民品味良久,点头道:未闻李善有此诗才。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了眼,前者郑重其事道:殿下,李善其人,虽然年幼,尚需磨砺,但心细如发,见事明利,还请殿下屈尊收纳。
虽然此人曾背后言人是非,但杜某非气量狭窄之辈。杜如晦慨然道:殿下最喜结交英杰,如此人物,纵观天下亦少。
李世民也是无语了,自己只是放点风声出去,希望日后通过李善来判断河东裴氏的态度而已。
没想到,李善和秦王府子弟打的那么狠,居然现在结交的那么深,而且还一直捅到自己面前来。
你也太能折腾了吧。
李世民在战场上最喜亲身犯险,骁勇无双,统兵作战向来勇往直前,但即使本性如此,面对一门双相的裴家,也不得不谨慎行事。
犹豫了会儿,迟疑了会儿……李世民一时半会儿居然找不到回绝的理由,干脆简单粗暴的直接将话题扯开。
今日议事,明日下旨,两军并行。李世民哼了声,东宫出豳州道。
长孙无忌实在不想再听到那个名字,赶紧接了句,那殿下是出蒲州道?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没再继续掰扯,而是开始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针。
颉利可汗率十万骑兵在河东横冲直撞,过雁门,攻并州,经介休,穿过雀鼠谷,打到了晋州,几乎打穿了河东地区。
而在灵州、原州之间来回转悠的突厥偏师只不过数千人。
圣人李渊的心思非常明显,也让李世民极为郁闷。
因为蒲州道归属河东,而豳州道隶属关中。
也就是说,李渊让李世民去正面抗衡率十万大军的颉利可汗,这点无可厚非,毕竟能扛得起这副重担的也就是李世民了。
但问题是,李渊同时让太子李建成出兵豳州道对付只有数千人的突厥偏师。
数千偏师……不说秦王府内的诸多名将,即使是李神通、李神符这样的宗室将领也足以担当。
李渊这明摆着是让李建成去捞军功的,而且还是在关中,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李建成的安全。
并州总管襄邑郡王李神符,汾州刺史萧顗,此二人可率军出击。杜如晦盘算了下,殿下再率左右六护军赶至蒲州布防,胜上两场,以此迫和,倒不是难事。
李世民有点无精打采,自从刘黑闼复起,为了突厥南下,已经准备两个月了,只要突厥不是打定主意入主中原,结束这场战事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李世民烦心的是老大……他几乎能肯定,李建成率大军出征,十有八九能大胜而归。
到时候,至少在父皇心目中,东宫太子德才兼备,也不缺军功……至于含金量,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李世民索性将事都交给幕僚处置,自己出宫,骑乘那匹丑的卷毛的良驹,叫上尉迟恭、秦琼、程咬金,还有刚刚来投的张公瑾。
张公瑾是得尉迟恭、李世绩引荐投入秦王府的。
出了芳林门,在禁苑放马奔驰,李世民搭弓放箭,射中一只在林间穿梭的小鹿。
殿下好箭法。
何时学会恭维?李世民大笑道:敬德箭法不弱于孤。
尉迟恭放箭也射中了两只猎物,看着亲卫趋马上前,他笑着说:殿下,此次出征,可能召一人随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