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奇书屋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初唐峥嵘 第29节(1 / 1)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还要多谢舅父扶持。一旁的长孙无忌郑重其事的拜谢。

刚刚回来的秦王李世民笑着扶起大舅子,都是一家人,不必如此拘礼。

殿下说的是。高士廉看着桌上的菜肴,均是观音婢亲手所烹?

秦王妃屈膝行礼,再见舅父,自要尽孝。

这句话不算过分,长孙晟过世后,是高士廉收留这对兄妹,抚养成人,又将其嫁给了李世民。

今日小宴,乃是家宴。

古往今来都没这样的礼节,唐初的皇帝、皇子之间不是以君臣见礼,而是以父子见礼。

李世民也不过是有样学样而已。

叙过旧情后,上首的李世民笑问:辅机,为何不携大郎来?

长孙无忌苦笑道:大郎这两日羞于见人……也罢,给他个教训。

论起来,那李善论武堪称骁勇,论文侃侃而谈,又有胆气。高士廉摇头晃脑,如此少年英杰,殿下轻轻放过?

李世民端起酒盏,不过藏头露尾之辈而已,虽有胆气,也有些手段,但遮遮掩掩……

长孙无忌不动声色的轻声问:那日见李客师殷勤,莫非是陇西李氏子弟?

客师只说此人身世坎坷,倒是没提及父祖辈。李世民一饮而尽,玄龄倒是有意举荐此人,不过也要过辅机这一关……还有克明、行恭,对了,还有程知节……

长孙无忌笑谈几句,看似无意的随口道:昨日听闻,殿下对此人颇为赏识?

嗯?李世民皱皱眉头,玄龄提过一句,克明也闲叙时提及,外间如何知晓?

这次长孙无忌没有开口,因为用不着火上浇油了。

高士廉慢悠悠的端着酒杯饮酒,秦王妃不引人瞩目的微微蹙眉,眼角余光扫了扫兄长。

显然,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判断。

秦王欲夺嫡,府内诸事其他的不敢说,但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这等心腹的言语是绝不会流传出去的。

那么,只能是李善的手笔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直接的判断就是,秦王府子弟能忍得下这口气吗?

当然忍不下,当然会找个机会报仇。

长孙无忌在心里嗤笑,这样的小把戏……只要秦王今日一句话,明日我就找人打断你的腿,就算有李客师出面也拦不住。

长孙氏在隋朝后期一度没落,但在唐初却是实力强劲,除了长孙无忌和其妹秦王妃之外,还有薛国公长孙顺德,清都郡公长孙无傲。

下面还有几十个子侄辈,比如恒山王李承乾的伴读长孙家庆,功曹长孙祥等等,而这些人中,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毕竟李承乾今年才三岁呢。

寄予厚望的长子被李善一顿爆锤,鼻子都被打破,而且还意志消沉,羞于见人……这让长孙无忌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虽然知道房玄龄、杜如晦都有意引荐李善入秦王府,但长孙无忌还是忍不下这口气,他让人打听清楚……李善绝非陇西李氏出身,今日筹谋发难。

只要今日李世民说一句话,长孙无忌出了门就会下令,就算有些才学,但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长孙无忌是能比裴世矩做的更狠的,因为后者颇多顾忌,而前者是没有的。

就在李世民眯着眼思索之时,温和的女声传来。

舅父,今日几道菜还有当年之味吗?

依稀可辨。高士廉笑道:束手调羹,可惜这几年殿下频频出征。

李世民摇头道:承乾殿也不设伙房,今日特例……

顿了下,李世民苦笑道:或许再过些时日,府内可设伙房。

长孙无忌的脸色阴了下来,低声对高士廉解释了几句。

前些日子宫中流传,秦王不满居于承乾殿,因为太极宫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修建的,后宫中只有承乾殿是隋炀帝在位时修建,但偏偏就是承乾殿破损最多。

圣人李渊听信流言,斥责次子李世民,而李建成怂恿李渊在城外修建宫殿……二弟,你不是嫌弃承乾殿嘛,那就搬走呗。

高士廉听的连连摇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李世民只觉得胸闷气短,连饮三杯,熏熏然道:不意为所长而制!

长孙无忌和秦王妃都默然无语,征伐天下,李世民的军事才华成为唐朝最锐利的长矛,而天下大抵平定后,李世民的累累军功成了他最令人忌惮之处。

等小宴散后,李世民送走高士廉、长孙无忌,斜斜躺在榻上,虎落平阳,连一小儿亦敢辱我否?!

观音婢放心,明日必为长孙冲出这口气!

诧异的发现没有回答,李世民直起身茫然四顾,好一会儿后他才看见盛装而来的王妃。

观音婢,何故如此?

身着正式礼服,必是盛事,李世民记得,上一次妻子身着盛装还是去年自己抵定中原,统兵归京之日。

听闻去岁洛阳大战,人言尉迟恭欲反,殿下不以为意,引入卧内,赐以金宝,次日殿下身陷重围,尉迟恭击杀敌将,单骑救主。

殿下能容得下尉迟恭,为何忍不下李善呢?

', '>')('

李世民愣了下,哑然失笑,尉迟恭早有勇名,李善何能与其并列?

更何况尉迟恭来投,李善藏头露尾……

秦王妃口齿清晰,世人皆知,秦王喜纳英杰,当日容屡屡大败唐军的尉迟恭来投,终有回报之日。

李善其人,虽然年幼,思虑不详,却文武双全,堪称英杰,房玄龄、杜克明两公举荐,为何殿下不纳,更深恨之?

李世民沉默片刻,低声道:如此流言蜚语,不过儿戏,观音婢未免小题大做。

臣妾不为李善,而为殿下。秦王妃扬声道:自殿下此次归京,意志消沉,常饮酒大醉,难道雄心不再?

李世民的酒意已然一扫而空,怔怔半响后挽起下拜的妻子,吾有贤妻。

向来温顺的秦王妃这几句话直指李世民的内心。

父亲急召自己回京,而让三弟李元吉总领河北诸军,这让李世民心中有着太多太多的警惕和恐惧。

原因很简单,此次击溃刘黑闼,李世民麾下主要是秦王府将领,以及部分被刘黑闼击败的河北诸将。

李元吉总领诸军……显然,李渊有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的用意,甚至有怂恿李元吉招揽秦王府将领之意。

而秦王府的幕僚将领,是李世民立身之本。

再加上李渊有让他出宫之意,这如何不让李世民意志消沉?

第四十四章 虎威

长时间叙谈,妻子的柔情蜜意和鼓励让李世民重整旗鼓,秦王妃虽然孝敬长辈,妯娌间也关系不错,但却知道丈夫是自己唯一的依靠。

多年前,隋炀帝登基后,远贬李渊,后者不得已留下李世民夫妻坐镇太原,秦王妃主持唐国公府,上下内外皆称道。

夫君在思虑何事?秦王妃轻声道:可是不放心河北诸将?

前日接到淮安王叔密信,三胡设宴款待韩良、于志宁、尉迟恭、程知节、李世绩、张士贵、程名振诸人。李世民幽幽道:其中程名振、李世绩至今无信来。

此乃阳谋。秦王妃仔细想了想,劝道:李世绩虽随夫君攻灭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但毕竟身为密公旧部,又与魏玄成交好。

其实李世绩虽然在几次大战中均在李世民麾下,但始终没有入秦王府,而且他投唐是得太子洗马魏征的引荐,处境自然有些尴尬。

看了看李世民的脸色,秦王妃又劝道:程名振之事,殿下尽知,如何能怪责呢?

李世民沉默片刻后笑道:适才非思索河北诸人,实则回想兰陵王。

秦王妃脸色微变,笑道:说起来,兰陵王还是舅父的族兄。

当年便是从高公处听闻兰陵王故事,才有了秦王破阵乐。李世民目光闪烁不定,如此人物,如此人物……

兰陵王即北齐名将高长恭,其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欢,其父是倒霉的死在篡位之前的高澄。

高长恭可能是北齐一朝最为出色的名将,而他最著名的无过于他那副面具。

邙山之战中,周军围洛阳,高长恭率五百骑来援,抵达城下无人相识,高长恭摘下面具,人人皆道秀美无双,必兰陵王亲至。

也就是那一战,高长恭威名大震,士卒传唱《兰陵王入阵曲》。

李世民和高长恭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身为宗室,同样是年少领兵,均纵横沙场,从无败绩,得将领归心,士卒拥戴。

一位有《兰陵王入阵曲》,另一位有《秦王破阵乐》。

甚至两人都官居尚书令。

高长恭功高震主,遭受忌妒,收取贿赂以自污,患病都不肯延医,但即使如此,最终还是被赐毒酒而亡。

李世民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或者说,如果结局都是一死,跪着让人砍下头颅,他宁可站着刀刃交加。

秦王妃低声道:明日臣妾拜见公公,大郎还小……

如果秦王一大家子被赶出宫,那几乎断绝了登上皇位的可能……至少不可能正常接替帝位。

李世民没有吭声,他心里还有着连自己都不太信的期盼……毕竟,在他之前,是有一个成功案例的。

杨广同样是平陈立功,隐忍数年后取代太子杨勇。

罢了,河北任由三胡折腾吧。李世民哼了声,明日立召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人回京,程名振……程名振,由他去吧。

李世民征伐河北,除了剿灭刘黑闼之外,下了很大力气笼络河北豪杰,其中为首的就是曾为窦建德麾下大将的程名振。

但李世民也无法指责程程名振可能的疏远,因为其父母均死于刘黑闼之手,刘黑闼北窜草原,李世民未许程名振追击报仇。

殿下,尚有一事。

李世民大笑道:此时不唤夫君而是殿下,何事禀来。

兄长……兄长实是量窄。秦王妃叹道:舅父亲询李善父祖名讳,其闭口不言,显然有难言之隐,而兄长却以此相逼。

李世民沉默了会儿,观音婢太过苛求了。

李善放出那些流言蜚语,无非是想扯张虎皮作大旗,以李世民来逼退可能的威胁……这是长孙无忌、李世民的想法。

而长孙无忌将流言蜚语安在李善头上,以此引出李世民的怒意,说起来和李善的手段如出一辙。

至少在秦王妃看来是一样的,都是想把李世民当枪使。

李善身世坎坷,身处险境,使些手段无可厚非。秦王妃低声道:但兄长只为私仇,几欲陷殿下于不义。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