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笑连连的陈国华,已然不会顾忌那么多,直接火力全开:
呵呵,我不知道这里面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儿,但我这一生所走过来的路,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明明白白.
所以,我不知道我还需要证明什么,还需要怎么样的自救
那么请问领导,您可以解释一下么?
童敬之早就领教过陈国华的牙尖嘴利,此时当然不会觉得很诧异。
闻言,当即便跟陈国华说起了关于DNA亲子鉴定技术的事儿。
听到这件事,陈国华心中诧异,表面上却没有什么丝毫的反应。
对于这件事儿,他其实可以去做,但没有必要。
因为去年他跟陈恭禄、云婉裳相认的时候,身体所带来的反应,让他十分确信,原身就是陈恭禄和云婉裳老两口的儿子。
所以,即便他去了医药技术研究所,协助那位年桂圆专家完成了DNA亲子鉴定技术的研发工作,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他无所畏惧,却不会去做这件事。
毕竟事实已经十分清晰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就是陈恭禄的儿子,这根本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偏偏眼前这位有关部门的领导,就是非要质疑。
身为京城市民,陈国华很愿意配合调查,但是这件事,就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别说其他,只要他答应了,那么短时间之内,都别想摆脱这个泥潭了。
其他人可能不清楚,DNA亲自鉴定技术的难度,但陈国华绝对非常清楚。
比如DNA亲自鉴定技术之一,便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的办法。
这个办法已经涉及到了更加高深、系统且庞大的基因遗传层面的知识。
仅仅只是其他的技术都十分复杂了,以现如今内地的科技水平,五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原时空的历史上,内地在八十年代才开始进行DNA亲子鉴定技术的研发工作。
而实际上,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外国遗传学家杰弗里斯才发明了DNA亲子鉴定技术。
反正在现在来说,陈国华几乎没办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去完成这个任务。
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设备、生产力落后等原因导致的。
你真的不去医药技术研究所?
童敬之深吸一口气,没有回答陈国华的话,反而又问了一句。
见陈国华摇头,再次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童敬之便冷冷说道:
希望你能一直这么嘴硬。
领导,慢走不送!
这件事过后,陈国华的生活居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当中,就连那些监视他的人也撤离了。
便是类似奥列格这样的人,居然也没有再出现过了。
这就很美好嘛!
陈国华觉得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窗外飘着雪,气温很低,室内温暖如春,火炉里的蜂窝煤烧得正旺,给这个室内一直持续提供热量。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十二月已经成为了历史。
港岛,华润公司,正在总经理办公室内看报纸的柳冠中,突然眉头紧锁。
只见一家名为星岛日报的港岛报纸,上面报道了关于北美那边的晶体管技术突破的事儿。
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发出来的公告,表示他们公司已经突破到了两百微米晶体管技术,很快就可以突破到一百微米以下了。
届时,他们仙童半导体公司将再次引领全球的半导体产业。
才两百微米就报道出来,这个技术突破也不是很快啊.
尽管柳冠中的语气有些不屑,但他的眉头却是紧锁着。
只因为去年八九月份,内地这边已经拿出来了一百微米的晶体管技术,并且在很多地方都申请了专利。
当时仙童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半导体巨头们,纷纷宣布加入晶体管缩小技术的研发当中。
他们这些巨头也不是傻子,投入了这么多的资金进入这个晶体管缩小技术的领域,当然不是为了骗股民。
而是因为这里面的利润,这绝对是半导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原时空芯片之父的杰克基尔比就是德州仪器公司的研究员。
基尔比在一九五二年的时候,还是在全球联通公司上班。
但由于北美反垄断法的压力,贝尔实验室便向全美三十八家公司低价授权晶体管的生产许可,其中就包括了全球联通公司。
也因此,基尔比有机会进入贝尔实验室,参加为期两周的晶体管技术研讨会。
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基尔比后来加入了德州仪器公司。
也就是基尔比刚加入德州仪器公司的这一年,一九五八年的八月,他就发明了集成电路。
这个家伙是想到了曾经大不列颠雷达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一九五二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到的一句话:
随着晶体管的出现和对半导体的全面研究,现在似乎可以想象,未来电子设备是一种没有连接线的固体组件。
所以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基尔比就在研究、调整中,将不同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放在硅片上制作出来了集成式电路。
从一九五八年到现在的一九六零年初,不管是仙童半导体公司,还是德州仪器公司,都知道了集成式电路的重要性。
而尺寸缩小的晶体管技术,则成为了推动集成式电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特别是内地这片科技荒漠,如此不毛之地都能够研发出一百微米的晶体管技术,有着众多技术高超、且在半导体行业苦心经营了很多年的科学家的北美,不可能研制不出来尺寸更小的晶体管。
所以,即便是现在的两百微米晶体管技术,也依然让很多北美股民兴奋异常。
下一次,肯定能够追上内地了吧?
或者内地在去年九月份放出来的消息,只是骗人的把戏罢了。
不少喜欢自欺欺人的人,总会利用阿Q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柳冠中看完这份报道之后,又重新查看了几遍,接着写了一封信,连同这份报纸一起传递回了京城。
几天之后,文津街衙门办公室内的一场科技研讨会正在举办当中。
华罗庚、闵乃大、吴几康、陈启宏等计算机领域专家,以及林兰英、杨世贤、雷海宗等半导体行业专家,全都列席了会议。
会议的内容就是关于晶体管的事项,探讨一件事儿:之前陈国华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来的一百微米晶体管是否应该放到国外进行售卖。
关于这个话题,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了。
当时有很多人就强烈反对,毕竟这可是内地自己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算是内地领先国际社会的唯一一个高科技项目。
在这个努力追赶英美的年代,能够拿出来一项比外国都还要牛逼的高科技,尽管这项高科技并不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但也足以让很多科研工作者感到自豪。
同时,当时的林兰英等专家也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陈国华作为一百微米晶体管的领头人,居然会提议把这个产品卖出去为外国呢?
今天这一场会议,一开始就由领导发下来了一份报纸。
报纸上面报道的内容,赫然是几天之前,柳冠中看到过的那篇报道。
其实不只是这些,主持会议的领导,并没有拿出更多的资料。
毕竟柳冠中传递了这份报纸之后,领导还是通过其他渠道,从北美那边获知了更为详细的信息。
换句话说,领导更加清楚,北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巨头们,他们确确实实在去年就组织人手,全力研发晶体管尺寸缩小技术了。
因此,对于这件事,领导更有发言权。
只不过,领导还是希望可以听一听专家们的建议。
看完报道之后,华罗庚等人都沉默不语,林兰英等人更是满脸不敢置信,旋即又释然了。
这也很正常,毕竟陈国华都已经研发出了一百微米的晶体管技术,那么北美那边研发出两百微米的晶体管,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怎么办?
难道真的要卖吗?
如果不卖的话,那么这个领先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了。
没有了领先优势,即便还能够借助专利来卖晶体管,只怕也赚不到多少钱了。
或者说,趁着现在,仙童半导体、德州仪器公司他们还没研发出一百微米晶体管的空档期,迅速霸占市场。
我认为不要卖!
思考了一会儿,林兰英突然说道:
我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这篇报道,或许就是一场戏,一场骗我们自乱阵脚的戏码.
只要我们把这个一百微米晶体管卖出去,那么别人很快就能够借助这些产品,反向推导.
我们在座的都有不少人曾经在北美那边留过学,应该很清楚他们国家的科研实力
所以我们不能够放松警惕,不要轻易中了他们的圈套
此话一出,引来了不少专家教授的点头赞同。
不过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是应该要卖掉这个晶体管。
领先全球的高科技,这个名头确实很威风,但没什么卵用,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与其占着这个美名,还不如把这些产品卖掉,甚至过分一点,直接卖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外汇。
要知道,现在的内地,一穷二白,十分困难。
而且去年还经历了春耕干旱的事儿,导致北方粮食欠收。
基于这些原因,卖掉一百微米晶体管,才是最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决策。
此观点一出,同样得到了不少专家的支持。
只因为粮食份额下调,对于他们科学家来说,倒不是有很大的影响。
毕竟领导们十分关心科学家的身体健康,几乎是到处都在为科学家们考虑。
所以,持有不同观点的两边专家们,纷纷开始了辩论。
领导并没有阻止这件事,反而是认真地听取了意见,然后举手投票决定。
意外的是,明明有不少人支持林兰英的观点,结果投票的时候却发现,反而更多人希望卖掉晶体管。
看到这样的情况,领导心里有些意外,却也没有说什么。
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但这件事并没有定下来。
这个会议结束之后,闵乃大他们回到了中科院,直接愁眉苦脸了起来。
就在他们刚坐下来没多久,门口又来人了。
是物理研究所二部的王树迎和程孝刚两人,他们走进办公室之后,没有过多的客套,直接进入正题。
闵教授,关于集成式计算机项目,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见到每秒一千万运算速度的计算机?
希望闵教授今天可以给我们一个准信儿,我们不想再继续这样无休止地等待下去了.
从九月开始,原定计划是在十二月底结束的集成式计算机项目。
可是现在都已经是六零年一月份了,整个项目却依然没有什么动静,这不得不让王树迎他们怀疑:闵乃大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尽管之前,闵乃大他们就亲口承认过,他们确实不如陈国华。
但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早就腻歪了。
如果陈国华能够重回材料科研所的话,王树迎怎么可能还会跟闵乃大他们废话?
论科研能力,陈国华才是最强的,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来说。
王首长,这件事我们也还在估算中,按照现在的进度,可能还需要到今年八月份才行.
闵乃大迟疑着开口,刚说完,就被王树迎回怼道:
闵教授,我记得你之前可不是这样说的,没记错的话,当时是说在今年六月份,对吗?
前者顿时想要狡辩一下,可是张了张口,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即便是今年八月份,能否完成,他也无法确定。
光是一个扫描电子显微镜,就能够把他们给拦住了,何况是其他呢?
如果是陈国华的话,此时就直接拿着那台高级单反照相机上了。
毕竟晶圆制造出来之后,直接切片、清洗和镀膜,然后就直接利用遮蔽式光刻的办法完成芯片的制造。
尽管遮蔽式光刻这个办法,耗时耗力,但这并不失为一个应付、过渡的好办法。
只不过,对于闵乃大他们来说,遮蔽式光刻也同样存在很多的技术难点。
如果真的可以那么快突破的话,他们怎么可能不会去行动呢?
王树迎和程孝刚他们,已经渐渐失去了耐心。
双方都在沉默着。
对于物理研究所二部来说,现在是进退两难。
他们还不敢强行逼迫闵乃大他们,毕竟他们这群人目前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如果他们直接撒手不管的话,那么整个项目就差不多宣告停摆了。
偏偏此时,陈国华又还没办法恢复工作。
所以,找不到人来接手材料科研所的话,那么二部这边会更加被动。
然而,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是让王树迎他们很急。
大西北那边已经催促过很多次了,只因为他们那边的情况更加糟糕,今年的极端恶劣天气,比往年更难应付。
除了大西北的压力之外,来自邱宗岳等上面的压力,也有很多。
光是十二月份,邱宗岳就来过物理研究所二部七八次之多。
放在以前,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儿。
半小时之后,王树迎和程孝刚离开了。
他们是皱眉离开的,心情十分不美。
办公室内的闵乃大等人,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行了,别发愁了,我们来合计合计一下吧,看看那些技术更简单容易一些,抓紧时间突破
打起精神,闵乃大揉搓了一把自己的脸,如是说道。
祝永年、吴几康、陈启宏他们闻言,也只好点点头,然后开始跟大家讨论了起来。
另一边,文津街衙门这边还有一场会议。
是关于五年内,还清债务的会议。
陈国华当然不知道这些事儿,此时此刻的他,正在数学期刊办公室,跟鹿乔山主编闲聊喝茶呢。
后者聊起了最近的一些学术论文,聊着聊着就问起了陈国华,有没有兴趣往几何学层面的研究。
国华,你应该知道周炜良这个人吧?
嗯,我知道,鹿主编你想说他在几何学层面的论文么?
对,他之前不是在魔都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重要论文嘛.
鹿乔山说的这篇论文,陈国华当然是知道的,而且也阅读过。
以他记忆力,当然很快就回忆起了整篇论文。
只不过,陈国华对于周炜良这个人,并不太喜欢。
此君相当的淡泊名利,一生只追求科研。
尽管如此,陈国华应该十分佩服才对,可这个家伙,直接跑去了北美,作出的贡献却是给了人家。
简单来说,就是他身为龙的传人,居然没有半点爱国情怀,跟陈国华,当然不是一路人了。
这样的人,尽管是在数学领域有多牛掰,陈国华也不喜欢。
十年前,周炜良又发表了关于纯代数方法证明了谢瓦莱猜想,这个工具目前还很受欢迎.
办公室内,鹿乔山依然在侃侃而谈。
他知道陈国华的能力,所以为对方收集了不少关于周炜良的论文、学术著作。
只希望陈国华能够在在这个领域内,有更大的进步。
毕竟他也不喜欢周炜良,不希望对方专美于前。
在陈国华放下科研,专心搞理论研究的这段时间,鹿乔山希望陈国华能多写一些论文出来。
如此一来,数学期刊的影响力绝对会大幅度提升。
甚至,到时候他会找华罗庚、段学复等人帮忙,向上面提议,出版数学期刊的国际版。
换句话说,他希望数学期刊可以跟那些外国的数学期刊一较高下。
陈国华还不知道鹿乔山的想法,如果知道的话,真会用冷水泼醒对方。
好家伙,真的是敢想敢做啊!
就目前内地这样的情况,哪里能培养出几个数学家啊?
不可能就光靠他陈国华一人支撑起整个数学期刊吧?
这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嘛!
连华罗庚都不敢这么说,陈国华就更不敢了。
何况,此时的陈国华,虽说在数学领域发表过十来篇论文,地位也还行。
然而,只是有论文数量罢了,质量却是差了一点。
他距离顶尖数学家还有一段距离,距离那些历史上的顶级数学牛人,更是差了很多。
没有比肩希尔伯特、欧拉、陈省身、庞加莱等顶级数学家的能力,陈国华哪里敢如此目中无人啊?
听罢鹿乔山的话,陈国华淡笑着说道:
鹿主编,您这可真是抬举我了,我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呢
不过,既然您都这么说了,我会试着写一写,但能不能写出来,我也没有把握
鹿乔山当然知道,所以大喜表示你尽力就好。
从数学期刊回到家里的陈国华,刚准备动笔写论文,门口就来了一位领导。
此时,外面的天空,依然飘着雪。
PS:月底,今天三更求月票!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